close

 

 

與孩子溝通,父母態度是關鍵

 

 

 

 

嬰兒剛出生,用哭泣的語言訴請需要,牙牙學語期間,用行動表達他的想法,語言爆發時期,用模糊不清的語言與大人談話,直到孩子已經能正確的表達自己,此時再來談教養,為時已晚,怎麼與孩子溝通就是在學習一門功夫,抓到訣竅,親子之間的屏障就能順利解除,最終目的,就是懂得大人的想法,進而讓孩子學習正確的事。

 

常看到許多大人嫌自己的小孩講不聽,打不怕,罵不理,越打越壞,越罵越兇,甚至用了威脅、利誘、欺騙等錯誤方式,導致教養無力,變成從錯誤中學習錯誤,向下沉淪,若是在溝通上做修正,就能逐漸改變錯誤行為的問題。

溝通的方法有很多種,五花八門的技巧,不適合用在孩子單純的思考上,說的話越簡單就越容易被了解,越容易被孩子接納。

要建立正確的溝通方式,首先要改變的是當父母的態度,觀念錯誤即使有再多的方法也是枉然。

一、父母應有的溝通態度

1、耐心:所有的方法,在溝通的過程中都需要等待,不要妄想速成。

2、身教: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楷模,希望孩子穩定,父母得先學習平穩自己的情緒,以身作則。

3、尊重:孩子有自己的意見,能說服父母,就必須尊重孩子的決定。

4、肯定:不管孩子做了什麼事,愛永遠都在,用愛灌溉孩子,用正向的語言肯定孩子,令孩子更有自信,更有安全感,更願意改變。

5、一致:所有的規矩通通都一樣,沒有黑白臉。

6、誠信:說得出口就要做到,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說。

二、嬰兒時期的溝通要訣

在談教養以前,必須先讓孩子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用簡單且正向的語言與孩子對話,父母在孩子嬰兒時期,就可以開始學習如何正確溝通的方式,等孩子到了牙牙學語時期,孩子就能很輕易了解大人說的事情。

1、口令化:用簡單的口令讓孩子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或應該做的事。

當寶寶躺著睡覺時,就說:「躺著。」

當寶寶停止哭泣時,就說:「不哭。」

當離開寶寶一會兒時,就說:「等一下。」

當寶寶很開心的爬過來時,就說:「過來。」

當寶寶獨自玩耍時,就說:「自己玩。」

當寶寶拿取不該拿的物品時,父母可以握著孩子的手把東西歸位,並說:「放回去。」

當寶寶用嘴啃咬不該咬的東西時,父母可以幫孩子把口中的異物取出,並說:「吐出來。」

當寶寶無法配合躺著穿著尿布時,父母可以壓著孩子躺平,並說:「躺好。」

當寶寶在吃飯時揮舞雙手玩耍時,父母可以把孩子的手放置在椅把上,並說:「手放好。」

2、我訊息:用表情、語氣或肢體動作加上父母口語的表達,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情緒、在乎父母的情緒,藉此學習分辨對錯,修正自己的行為,或是建立親子間的親密感。

讓孩子了解父母對自己的疼愛與關心,減緩身體的不適,例如:當寶寶生病或受傷時,父母心情低落,可以用憐憫的眼神、輕柔的語調、輕撫孩子,並說:「你生病,媽媽很擔心。」

孩子很重視大人的鼓勵,讓孩子懂得做正確的行為,父母是很高興的,孩子會很樂意表現,例如:當寶寶表現良好,聽從父母的指導,可以用開心的表情、愉悅的語氣、摸摸頭或拍手鼓掌,甚至親一個,並說:「你乖乖,媽媽很高興。」

父母的生氣反應,對孩子就已經是一種處罰,即使犯了錯,還是得再次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重複的教導,反覆的提醒,反覆多次的讓孩子明瞭,才能建立孩子的觀念,等到孩子做對了,再給予鼓勵,有賞有罰,效果更好,例如:當告訴寶寶應該做的事情後,若不願照做,或屢勸屢犯時,惹得父母勃然大怒時,可以用嚴肅的表情、手拍桌子產生重響,表達生氣的情緒,嚴厲的說:「你這樣,媽媽會生氣!」

三、牙牙學語期的溝通方向

大人們不喜歡叨唸、干涉、控制,用同樣的角度去思考,孩子也不會喜歡大人用這樣的方式來教導,大人常用「不」來限制孩子正在做的事,往往卻忽略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常常導致教養失效,或是讓孩子什麼事都不敢做,此外,讓孩子懂得同理心、物權概念,並用因果引導孩子正確觀念,容易讓孩子連結經驗,內化成自己認同的事。

1、正向語句: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的方向,強化正確的事,避免用「不要」、「不可以」、「不行」與孩子對話,若是常常把「不」掛在嘴上,孩子會屢次犯錯,因為這樣的話是在放大錯誤,所以必須用正向的語句,強調可以做的事。

2、同理原則:同理心的建立,讓孩子能以對方的立場,體會對方的身心理感受,要讓孩子明白,用言語不見得能讓他懂,所以若能利用實際的狀況,就能讓孩子直接身歷其境,確實感受,進而建立同理心,或是父母平時可以同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明白父母懂得自己的感受。

3、因果引導:每一次的錯誤經驗,都可以當孩子的教材,從錯誤中建立後果的概念,藉由這樣的錯事可以開導孩子,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有因就有果,跳脫因果的循環,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4、物權概念:孩子在拿取大人的物品時,讓孩子知道這件物品屬於誰,然後告訴他哪些物品屬於自己,建立物權是讓孩子能夠正確的分辨自己是否可以取用。

四、語言學習期的溝通概念

孩子長大會開始學習表達自己,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說話時會有含糊不清的狀況,父母要耐心的先聽孩子說完,從孩子所說的話中,擷取重點,幫助孩子能夠學習到正確表達的方式,表達不是三兩天就能建立,必須靠父母為孩子重建邏輯和對話,讓孩子可以重新思考說話的方向,透過模仿,孩子會逐漸知道溝通的方式,幫助語言發展,建立親子間更緊密的互動。

1、重述語句: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與大人溝通,等待孩子說完,父母要能幫孩子做重點整理,將孩子所說的事用最簡單的方式重複說一次,讓孩子聽聽最明確的表達句子,從中學習說話方式。若父母不小心整理到錯誤的方向,父母可以請孩子重複再說一次,並且再重新整理孩子要表達的意思,重複的說給孩子聽。

2、陳述原因:孩子長大,用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方式教導,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孩子會對這樣的指令充滿著疑惑,此時,孩子逐漸懂得「不」的限制,父母教導孩子時,必須要與孩子說明「不」的前因後果,再告訴孩子正確的方向,最後再提醒孩子「不」的限制。

3、故事連結:平常可以閱讀品格教育方面的故事給孩子聽,故事內容稍加修改,轉化成孩子經歷過的事件,把故事的敘述改成平常跟孩子的對話,形容詞口語化,把故事變啟示,在遇到相同的事情時,故事內容直接運用,融合在生活中。

五、語言成熟期的溝通要領

通方式是一點一滴的累積,進入下一個階段,延續上一個階段的溝通方式,延伸出更多對話,孩子能理解更多事情,即使父母上為做好準備,孩子思考逐漸成熟,也會自己提出問題,藉由引導、理解、尊重、討論,更進一步解決孩子的困惑。

1、反向思考:做任何事,都有很多種角度,從每一件事情當做啟發,教導孩子用不同的角度想,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得到更多不一樣的答案,藉此訓練孩子舉一反三,修正孩子鑽牛角尖的習慣。

2、邏輯整理:上一個階段重述孩子的語意,這個階段要求孩子重述父母的語意,重新整理前因後果,把認知建立到腦海中。孩子在心中雖然知道,卻尚未建立完整的表達句子,心裡知道,卻不會表達,邏輯整理是訓練把事情連結起來的能力,學會分辨對錯。

3、延伸討論:每件事都有彈性的空間,父母可以開放給孩子共同討論的機會,學習分享、尊重,藉此維持親子間關係,讓孩子更樂意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使親子間的溝通無任何障礙。

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父母等孩子說完之後,再給予適當的意見,切勿插話,避免阻斷孩子腦中的思緒,影響語言及表達能力的發展。

接受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先肯定孩子的想法,再引導孩子回到實際中,切勿斥責,避免否定孩子的創造力。

容許孩子的提問,並竭盡所能的為孩子解決疑惑,即使答不出來,父母可以照實告知,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會有不懂之處,並陪伴孩子找尋答案。

若孩子有規避責任的行為,或疑似說謊的情形,先穩定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說出實際情況,父母的主要目標是鼓勵說實話,因此別急著要求孩子承認錯誤,讓孩子面對錯誤才是最重要的事。

孩子與父母有不同的意見時,在不影響大原則的狀況下,開放孩子爭取自己的權利,若能理由充分,說詞合理,請父母放棄堅持,尊重孩子的意見。

孩子遇到了一個困難或事件,父母可以試著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方法,讓孩子了解父母不同的一面,從中學習,甚至可以延伸與結合出更好的方法。

可以做的事情,必須多於禁止做的事,適時放手讓孩子嘗試,學習獨當一面的態度。

4、自我理解:孩子必須學習認識情緒、控制情緒、處理情緒,並了解情緒發生的來源、別人對這個情緒的感受、情緒的好處與壞處,讓孩子掌握自己的心理狀況,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先了解自己,才懂得洞察別人的心思。

 

 

 

 

轉載自網路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筠 & 筠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