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怎麼培養一個好學的孩子?

 

 

孩子天生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我們該怎樣保護和激發他們這種美好的本能,讓學習變成一件賞心樂事呢?

 

一個3歲的寶寶,很少有安靜的時候。一個下午,家裡突然出現的十五分鐘的安靜,令爸爸、媽媽一下子緊張起來——寶寶是不是出什麼狀況了?

 

相信爸爸、媽媽都寧願看到的是他在牆上胡抹亂畫,而不是被玩具堵住了氣管……

 

爸爸、媽媽焦緊地跑出去了解,怎也沒想到眼前的竟然是這樣的場景:寶寶端坐在地板上,專心致志地看書。也許,爸爸、媽媽上刻會躡手躡腳後退兩步,生怕自己破壞了這個美好的畫面;然後在心裡默默祈禱:希望他能一直,一直這樣看下去……

 

恐怕大多數爸爸、媽媽都希望孩子對於「學習」這件事,有發自內心的喜愛,而學前的孩子也總是能讓爸爸、媽媽如願以償地看到他們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和探索。可惜,這種與生俱來的求知慾並不能持續一生,孩子們似乎總是在他們最該好好學習的階段開始厭學。那麼,爸爸、媽媽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從小給孩子培養學習的樂趣,建立學習的習慣,幫助孩子更長久地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慾呢?下面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建議,爸爸、媽媽不妨參考一下。

 

和他分享你的熱情

無論令你著迷和激動的是一場比賽、一門藝術、一項科技還是一盤拿手菜,爸爸、媽媽都應該讓孩子感受到你從中獲得的樂趣。如果爸爸、媽媽剛剛興奮地讀了一篇文章或者看了一期《科技探索》節目,都應該把這種興奮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可以大致講述剛剛了解到的事情,讓孩子知道到底什麼讓你感到有趣。雖然孩子不能充分理解其中的奧秘,但是他至少能夠感受到你的熱情,並且向他傳達了一種信息:大人也喜歡學習。

 

用書籍包圍他

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如果孩子隨處都能接觸到書籍,那麼他的閱讀興趣就容易被激發。所以,讓孩子的身邊充斥著不同種類的印刷品,報紙、雜誌、書籍、辭典……是讓孩子愛上讀書的一個好方法。所以,不要把家中的書籍束之高閣,而是放在孩子隨手可以拿到的地方,餐桌、床頭、沙發靠背甚至汽車後排座位上。從孩子年紀很小開始,爸爸、媽媽就可以給他一些舊報紙、舊雜誌,任憑他把它們撕得七零八落。慢慢地,在家裡確立一個看書或者講故事的時間,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並且讓孩子從中感受到樂趣。

 

收起他的玩具

什麼是最好的玩具?答案很簡單:只有被孩子徹頭徹尾玩兒過的玩具,才是最好的。所以最有效的辦法收起他的玩具大軍,只留下幾樣在外面就可以了。這樣,孩子就不會漠視它們中的任何一個,而無論是鍛煉手眼配合的,還是協調能力的,是激發想象的,還是增長知識的,都可以物盡其用了。

 

從孩子的愛好入手

如果孩子迷戀恐龍,爸爸、媽媽可以經常帶他去自然博物館,或者到圖書館裡給他借一些史前動物的畫冊,當然適當的時候也可以買一些模型玩具,隨時在家裡上演侏羅紀大戰。不要對孩子迷戀一些冷僻的知識而失望或擔憂,恰恰是這種獨一無二的愛好更能夠維持得長久。

 

美國芝加哥大學針對天才運動員和天才藝術家進行的一項調研顯示,這些人的共同之處就在於,他們的父母都是從很早就開始認可和鼓勵他們的特殊愛好,並且盡最大可能提供幫助。所以父母們的使命可能就是:孩子指出方向,爸爸、媽媽掃清障礙。

 

所以,嘗試從嬰兒期開始培養和捕獲孩子的興趣點吧。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讓他盡可能多地接觸外界事物,並且給他足夠的時間去探索和發現。

 

提有水準的問題

提問可以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卻常常提一些沒有水準的問題。

 

有時候,孩子給出的答案讓爸爸、媽媽欣喜若狂,於是爸爸、媽媽就不停地重復這個問題,想重溫一下當時的快感。但是孩子可不這麼覺得,他已經告訴過你這塊積木是綠色的,如果還要被反復測試,他就會感到厭煩。所以,如果爸爸、媽媽希望孩子能夠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就不要總用常識性的問題騷擾他。

 

此外,提問一定要涉及細節。這不單是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關心他的生活,也是一種幫助孩子學習的方式。因為當孩子從亂糟糟的世界中挑選他感興趣的人或事並講述出來的時候,他就已經在學習了。

 

不要因為有些問題爸爸、媽媽自己不知道答案而刻意回避。這正是向孩子示範如何學習的最佳機會。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一起查字典、上網、逛科技館,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答案,更重要的是讓孩子了解獲得答案的方法。

 

不要用獎賞作誘餌

當孩子幫忙完成一些家務勞動後,爸爸、媽媽可能會象徵性地給他一些報酬。那麼,這樣的方式用在學習上是否妥當呢?很多兒童心理學家都認為,通過物品或者金錢作為刺激,只會減弱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它會使孩子把學習當作一個任務,而不是一件充滿樂趣和驚喜的活動。只有當孩子對一件事情由衷地感興趣的時候,他才能學得又快又好又開心。

 

適當的時候抽身而退

很多爸爸、媽媽在無意中會影響孩子自己的學習腳步,他們為了提高孩子的效率,經常跳出來說:「不對,你這樣就錯了。來,看媽媽怎麼做!」爸爸、媽媽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去發現,但同時也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就站在他身後,在需要的時候隨時能夠提供幫助。雖然孩子在獨立探索的過程中會繞彎路,但是這正是他需要的學習過程,並且能夠更長久地鼓舞他的學習熱情。經過這個過程建立起來的自信,幫助他繼續前進。

 

關注過程而不是結果

如果爸爸、媽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好學的人的話,那麼請更多地關注「他在做什麼」,而不是「他做得怎麼樣」。除非爸爸、媽媽只在乎他是否能獲得好成績,而不是他是否喜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轉載自網路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筠 & 筠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